就业创业指导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就业工作 >> 就业创业指导 >> 正文

【就业创业指导】你能管住自己的嘴吗?

发布日期:2022-08-13    作者:     来源:ufc押注     点击:

【就业创业指导】你能管住自己的嘴吗?

 

作者 | 庄不满

来源 | 粥左罗(ID:fangdushe520)

 

作家李尚龙讲过一件小事:

 

有次,他正在教师休息室读《希望永远都在》,这时,一个老师走进来,一眼就看到了书名,然后用嘲讽的口气对他说:“哟,你也看鸡汤啊。”

 

那个老师不知道,《希望永远都在》根本不是什么鸡汤,而是一本讲柬埔寨历史的书。

 

咱先不论这位老师的知识储备,只凭书名就冷嘲热讽地给别人下定论,这素养可真堪忧。

 

你还别说,这种人真不是个例。

 

我们的生活中,有太多人喜欢以己度人,凭着自己的直觉和情绪就随便评价别人,结果伤害到别人不说,还给自己招黑,也让彼此的关系蒙上了一层灰。

 

每个人都希望成为一个情商高、受欢迎的人,可为什么有的人总是“理想很美好,现实很骨感”?

 

问题可能就出:他们总是管不住自己的嘴。

 

反观那些情商高的人,他们有个共同点,就是都能管住自己的嘴,不随意评价别人。

 

01

高情商的人从不随意评价别人

因为他们有分寸感

 

 

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:

 

你超过30岁单身,她说:

 

“可别傻了,还想当单身贵族呀,女孩子不结婚哪成,赶紧找一个吧。”

 

你结婚后不生孩子,她又说:

 

“这哪行,等你年纪大了就感到孤独没依靠了,赶紧生一个吧。”

 

你去大城市打拼,他说:

 

“大城市竞争多激烈,别折腾了,在老家找份稳定的工作才务实。”

 

你留在小地方发展,他又说:

 

“小地方能有什么发展前途,你应该去大城市才能混出头。”

 

他们总喜欢对别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选择肆意指点、妄加评论,让人不胜其烦。

 

为什么这类人这么招人嫌?

 

因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必要的分寸感。

 

什么是分寸感?

 

分寸感,就是能分清自己是自己,别人是别人,不随意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别人的价值观、生活方式和个人选择。

 

有分寸感的人明白: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,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。

 

一个没有分寸感的人,他说的话就常常会越界,让别人觉得这个人没礼貌、情商低,就像上面所举例的,那些“为你好的人”。

 

反观高情商的人,他们都能做到“熟不逾矩”。

 

2000年,陈坤和周迅因合拍《像雾像风又像雨》相识,又因为性格投缘,两人从合作伙伴发展成好友,并将这段友谊一直保持到现在。

 

谈及友谊,周迅曾说,她和陈坤的友情之所以能够维持这么多年,很重要的一点就是,作为朋友,陈坤非常尊重她的个人空间,从不过分干涉她的生活。

 

周迅有过八段感情,每一次恋爱,陈坤从来不会以朋友之名,打着“为你好”的旗号随意评判她的男友为人处事如何、适不适合她、要不要分手。

 

因为那是周迅的私生活,如果她没有主动征求意见,作为朋友,陈坤不便作主观评价。但他对周迅说过一句特别暖心的话:

 

“你摔到坑里了,你要自己面对。你需要我在的时候,我在。”

 

人与人之间,太近了容易冒犯,太远了又会冷淡。

 

守望,就是最好的距离。

 

情商高的人懂得尊重和维护别人的边界,不随意评价别人的生活,但如果朋友需要,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陪伴左右、出谋划策、抚慰人心。

 

正是这份强烈的分寸感,让他们收获到持久而深厚的友情。

 

02

高情商的人从不随意评价别人

因为他们懂得共情

 

 

春秋时期,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,两人曾在一个部队里当兵。

 

服役期间,每次冲锋的时候,管仲都跑在后面,撤退的时候反倒冲在前头。

 

旁人都说管仲是个贪生怕死的懦夫,昔日的一些好友也开始嘲讽、疏远他,但鲍叔牙并不这么认为,他仍旧跟管仲做朋友,一如既往地对其友好相待。

 

别人问及,鲍叔牙说管仲并不是胆小鬼,本身也不是贪生怕死之人,只因他家有老母,他一死,母亲就没人照料了,为了日后能有命照顾母亲,他才会有那样的战场表现。

 

鲍叔牙的理解和体谅让管仲非常感动,他逢人便讲:“生我者,父母;知我者,鲍叔牙。”

 

管鲍两人的友谊也愈发深厚坚固,终成莫逆之交。

 

管鲍之交让我联想到一段自己的经历。

 

上学的时候,我们宿舍几个人常常周末去外面的餐馆聚餐。可每到聚餐前一天,室友小倩都会找各种理由推脱,即使偶尔参加几次,她也从不主动点菜和买单。

 

渐渐地,我和另外三个室友就对小倩有了看法,经常暗讽她性格孤僻、不好相处,还爱占小便宜,并因此开始疏远她。

 

与我们不同的是室友小静,她不仅从不参与我们对小倩的评论,而且对小倩始终保持着热情友善的态度,小倩也跟她走得很近,关系亲密。

 

有次,几个室友在宿舍闲聊之余又吐槽小倩的“奇葩”,小静忍不住了,对我们几个说道:

 

“你们不知道小倩的经济条件不好吗?咱们周末开小灶无所谓,可这些花费对小倩来说就是额外的负担,她不好意思说,所以才能不去就不去,去了不愿买单也是这个原因,不是你们说的爱贪小便宜!”

 

一席话驳得我们哑口无言。

 

其实我们都知道小倩家里经济条件不好,可因为跟自己没关系,除了小静,其他人都自动忽略了这件事,根本没把小倩的这些做法跟她的境况联系起来。

 

小静的话如当头一棒,让我们看清了自己的狭隘偏见,也让我们认识到之前的言语对小倩造成的伤害。

 

后来,我对这件事进行了反思,发现我之所以对小倩这么“毒舌”,是因为我缺乏共情能力。而反观那些高情商的小静,她懂得共情,从不随意评价别人。

 

为什么高情商的人,都不会随意评价别人?

 

首先,他们永远顾及别人的感受,知道轻率的负面评价就是一种语言暴力,会让人难堪,伤人自尊。

 

所以,他们从不轻易给别人的言行下定论,不让自己的主观评价误伤别人,断送交情。

 

其次,他们懂得换位思考。

 

看到不合常理的举动时,他们不会被情绪冲昏头脑,仅凭直观感觉就对别人评头论足,或者不分青红皂白地横加指责,伤害他人。

 

高情商的人富有同理心,他们会试着站在别人的角度,设身处地去理解别人行为背后的动机,体谅他人的苦衷和难言之隐。

 

03

高情商的人从不随意评价别人

因为他们对事不对人

 

 

说到高情商,不得不提央视主持人董卿。在去年央视举办的《主持人大赛》中,有这样一幕,让我印象深刻:

 

当时,选手姚轶滨将自己的记者职业和父亲的医生职业相联系,想把两种职业的发展线和父子两人的命运线融入成一个完整的故事,以期将记者和医生的共通之处呈现给在座的评委与观众。

 

虽然姚轶滨的想法很巧妙,但在寻找父子二人职业的联结点上,他做得不是很到位。

 

对于姚轶滨的表现,董卿是怎么点评的?

 

她是这么说的:

 

“我觉得你还可以在内容的深度方面多下点功夫,其实你想展示的就是你的职业和你父亲职业之间的某种关联,那么针对记者和医生这两个职业,我的思考是,这两个职业的本质都是面对人,只不过医生是在看人的病,而记者很多时候是在看病的人。你可以参考一下哈。”

 

董卿先是夸奖了姚轶滨的展现方式,而后就内容挖掘方面给出了自己的建议,从头到尾,没一句对选手个人的主观负面评价。

 

作为评委加前辈,董卿当然可以说姚轶滨没下功夫、不够用心,因为他交付的结果确实不够完美。但她没这么做。

 

为什么?

 

因为比赛关注的是作品,而不是完成作品的人,所以,高级的点评方式应该是对事不对人,评价要指向作品本身,而不是选手。

 

仅凭作品质量就随意否定选手的态度、努力或者能力,这对选手既不公平,也不尊重。

 

董卿自始至终都遵循“就事论事”的原则,只对选手呈现的内容指出不足和给出建议,不对选手本人做定性评价。这样的点评方式既让选手心里舒服,又给他提供了改进方向,同时自己也收获了所有人的好评,可谓一举三得。

 

反观我们现实生活,很多人在沟通中是做不到对事不对人的:

 

有的领导不满意下属交上来的工作成果,劈头盖脸就训斥下属无能、没努力、不上心;

 

有的父母不满意孩子的考试成绩,脱口就斥责孩子笨、不够用功;

 

有的伴侣看到对方约会迟到,也不问问原因,上来就指责对方没时间观念、不把TA放心上。

 

大家发现没?

 

上面这些评价,都不是就事论事,而是否定对方这个人。这样的话,即便你说对了原因,别人也不会欣然接受你的看法,因为没人愿意被轻易否定,你的话让对方心里很不舒服。

 

心理咨询师李松蔚一直倡导一种交流方式,叫“不评价的交流”,就是说话者只关注发生了什么,而不进行主观的判断、定义以及对人的褒贬。

 

人都是情绪动物,想让自己的意见被人很好地接纳,双方的关系和谐,就要学会“管理”好别人的情绪。

 

怎么“管理”?

 

秉持着“不评价的交流”这个原则,不随意给人定性,激起别人的反感和抵触情绪,只就事论事,针对事情本身表达自己的观点,说出自己的建议。

 

“不评价的交流方式”的本质,就是“对事不对人”。

 

成为一个高情商的人,从学会“对事不对人”开始。

 

04

所谓高情商

就是能管住自己的嘴

 

 

海明威说过一句话:

 

人这一生,用两年时间学说话,却要用一辈子时间学会闭嘴。

 

随意评价别人很容易,张口说几句谁不会?

 

有这种习惯的人,常常以“我性格直爽”、“我是关心你”、“我为了你好”来粉饰或标榜自己的行为。

 

殊不知,很多时候:

 

你的直爽,是只图自己痛快,罔顾对方感受,本质上是自私;

 

你的关心,是不懂分寸,没有边界意识,本质上是冒犯;

 

你的定论,是管中窥豹,以偏概全,本质上是偏见。

 

管住自己的嘴,不随意评价别人,背后包含的是你对他人的尊重、理解和善意,体现的是一个人的修养、气度和格局。

 

曾国藩说过:知人不评人,方为人上人。

 

共勉。

 

 

 

编辑:李晨

制作:赵源